二十六年前,一项固本强基,锤炼干部,为民务实,贴近群众的创新性工作制度诞生于闽东大地。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为政与民,走群众路线,大力倡导四下基层工作机制,即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
团队按照灯塔工程——广东青年大学生思想引领行动方案中关于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基层成长的相关要求,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了更好的探寻习总书记在担任宁德担任地委书记时的所言所行,以及调查学习四下基层工作机制的形成与如今的发展现状,太阳集团官网党委和团委立项的探寻总书记初心之路社会实践团青年闽东寻初心分队来到了宁德市霞浦县。
【让心和群众贴得更紧】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宁德作为中国18个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当时流传着这么一句老话:闽东老少边,公路绕山边。铁路沾点边,坐车一直颠。闭塞落后的发展现状,加上当时历史遗留问题未彻底解决,以及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信访量逐渐增多。
为此,1988年,习近平同志带领着地直有关部门领导,走进基层,建立了地县两级领导下访接待日这一新制度。对于霞浦群众来说,1988年12月20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天,霞浦县委党校里人来人往,宁德地区第一次地县两级领导下访接待日在这里举行。
为更好的对历史的再次回顾,探寻共产党人的初心,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追寻总书记初心青年闽东寻初心分队有幸邀请到了霞浦县委党校吴主任带领团队成员参观了习总书记下访接待的办公地点以及县委党校。
为了了解第一次地县两级领导下访接待日的往事,团队成员与吴主任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采访。团队成员了解到习总书记在工作时的认真严谨、平易近人的态度。
据吴主任介绍说在习总书记看来,信访工作的首义,在于时刻把自己看成人民中的一员,把心贴近人民。他要求:在新形势下,各级领导必须放下架子,打掉官气,主动上门,把信访工作做到基层,把党的关怀和政府的济助送进普通群众的家庭。他改上访为下访,畅通了群众表达合理诉求的渠道。
斗转星移,沧桑变幻,悠长的岁月里,宁德市委、市政府继承和发扬了四下基层这一制度,始终坚持深入基层群众,形成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而霞浦县作为地县两级领导下访接待日的始发地,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间,四下基层所蕴藏的精神内涵、所体现的价值追求,已不断强化为霞浦党员干部的自觉意识和实践行为。四下基层在此地已蔚然成风。
【茅屋改造致富路】
20多年前,东山村的胡家山和毗邻的二坑、三坪等几个村的150多户群众,分散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偏僻深山茅草房内,生活极其贫困。
1997年和1998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两次专程深入东山村调研茅草房改造,并对茅草房改造作出重要指示。
青年闽东寻初心在东山村党总支书记的带领下了解到近年来东山村党总支切实找准党建与脱贫攻坚的结合点,推行支部联姻,村村联建办法,通过创新组织设置、优化服务功能、创新运行机制等方式,有效突破农村发展难题,激发工作活力,推动党建与脱贫的深度融合。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团队重走初心之路,就是要学习党中央实现全国完全脱贫,带领全国人民共奔小康路的决心,以及学习十九大精神中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理念。青年闽东寻初心通过实践调查,了解总书记的初心之路,鼓励大学生能忆苦思甜,发挥大学生青年的优秀先进性,发挥自身优势、不骄不躁,用自己的双手改变家乡的面貌,为祖国美好事业的建设贡献自己。
(编辑/吴少敏审核/肖艳光)